我校人工智能学院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合作开发的第三期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数字化环境》答辩会于2021年12月17日在鑫华楼FABO数制工坊教室召开。该系列课程是以项目式教学为手段,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目标,通过更换不同的教学主题内容与技术工具,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按照课程惯例,课程答辩会是以项目结题答辩的模式与流程进行。答辩小组由我校与同济大学专家团队共同组成。我校邀请了实训处处长符跃鸣老师,资产处副处长董海霞老师,实训处处长助理李忠唐老师,人工智能学院顾问林军教授、杨煜普教授,凌旭峰院长,以及课程团队吕博、刘伟与时书剑老师参加。同济大学专家团队由天华项目负责人丁峻鹰,教学负责人王瑞,创新负责人沈天使老师,以及课程开发团队荣俊蔚与王天齐老师组成。
答辩会由课程总负责人吕博老师主持。首先由凌旭峰院长发言,对于三期课程给与了高度肯定,强调课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非常期待同学们带来的精彩答辩。随后吕博老师与同济大学的荣俊蔚老师分别介绍了本期课程的主旨与意义,以及具体实施情况。
同学们的展示分享带来了答辩会的高潮。本期课程学生由我校6个学院,13个专业,2019与2020两个年级,25名同学组成。同学们共分成7个小组,每组3-4人,仍旧以不同学院混搭方式组合,构成多学科交叉背景。课程以“天华”与“教育”为主要方向,同学们经过分组讨论,头脑风暴,修正实施,最后确定了7个具体题目。课程内容是通过开源的简易VR平台,将2D图像生成3D图像,后期可添加视频,声音等效果。
与天华有关的题目有:
1. “让体育动起来”,体育设施的使用与体育精神的传达。
2. “量身定座”,图书馆座椅的材质,安排与舒适度探讨。
3. “智慧菜单”,扫码与3D立体图像结合生动诠释学校食堂菜单。
与教育有关的题目有:
1. “我不跟你走”,提升小朋友安全意识。
2. “恐龙绘本之窃蛋龙不是窃蛋龙”,影音结合,学龄前儿童绘本制作新方法。
3. “垃圾逆袭记”,以有声动画赋予垃圾分类传统话题新形式。
4. “欺凌者的内心独白”,如何面对校园霸凌问题。
本学期课程重在学生创意的发掘,而非技术的难度加持,旨在探索工程创新教育中技术与创意的平衡。以“恐龙绘本之窃蛋龙不是窃蛋龙”为例,该组的作品是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声音+影像”结合的认知动画制作。通过扫码呈现恐龙的鲜活形象,并且配以同学们自主配置的声音。传统的二维图像儿童绘本,活灵活现的呈现为有声的立体影像绘本了。本次课程教学发现,教师以正确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与执行力都可以得到极大的开发,学习的过程变得有趣而高效。
该系列课程已经开设了3门课程,从以硬件制造技术为主的《智造学术X》、软硬结合的《如何智造万物》,以及本学期以软件为主的《数字化环境》。课程团队通过不断调整主题、软件平台、硬件工具等方式,已经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教赛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方法。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已经有74名同学参加了三期课程,课程作品已经先后获得国家级与上海市级大学生比赛竞赛10个奖项,包括“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一项,上海市级银奖一项,优胜奖三项;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三等奖一项;上海市大学生创客大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开辟新的课程,尝试新的主题与形式,探索出具有天华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复合型、应用型、智能型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