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个瞬间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品质让我们无法忘怀。疫情之下,人人都是战斗员,在此次“智远”文化节中我们鼓励大家执起手中的笔,以笔抒情,记录抗疫战斗中值得铭记的时刻;以文抗疫,用文艺作品鼓舞斗志,传递正能量。自征文以来,我们共计收到十余篇稿件,遴选出了以下十篇优秀作品参加投票。请大家给自己心仪的作品投票吧!
20计科 钟雨霏
如果你是00后,大概也成熟了吧!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的校园生活,居家隔离的我光荣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志愿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督促大家下楼做核酸、安排发放抗原检测试剂、帮助运送政府大礼包和团购的蔬菜食品到居民手中等。每次听到居民对新一代年轻人的赞评,我都很自豪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能够在疫情期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对比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我所做的可谓是少之甚少。信念有光,守“沪”你我,抗疫必胜,上海加油!
21机电 梁绮
“人间没有永恒的黑夜,世界也没有永恒的冬天”,疫情也不会一直都在。凌冽的寒冬终将过去,生机勃勃的春天终将会到来。在这个人人避之不及的疫情下,总有那么一群人在寒风中从白天站到黑夜,他们就是抗疫志愿者。虽然只是站在小区门口为进出的人测量体温、登记地址,但他们不为自己的利益,只为守护小区的安全。正是他们用小我成就大我,他们是平凡人中的不平凡者。
21机电 吴悦
“咚咚咚”一声声敲门声将我们从睡梦中唤醒,打开门看到的是志愿者戴着口罩的脸。“来,给你抗原,你们寝室是三个人对吧,做完了我过来拿。” “同学,出门排队做核酸了,按寝室号站成一列,谢谢配合。”平凡的话语在此刻是那么的温暖人心。一天一次的抗原,无论时间早晚,无论天气晴雨,总能准时送达;一次次的清点人数、核对姓名,来确定没有漏掉任何一个人。校园内“红马甲”永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志愿者的笑容永远是温暖的阳光。他们温情烙印心中,本可不为,却依然选择倾尽全力,用自己的力量温暖着他人。向他们致敬,心中有爱,人间处处皆有可为。
21计科1班 赵文璐
我有很多名字,你可以叫我咪咪。
最近我遇到一些烦恼,经常投喂我的那些人都不出门了,小区里多出很多全身白色的怪人,他们一整天在小区里忙碌,我没看到过他们那身白色底下的样子,也没见过他们吃过什么东西。
我担心白色的人饿死,于是我拖着好心人给我带的装着猫粮的碗去找了白色的人。
“快看,好可爱的猫猫!”
“咪咪!它是不是在分猫粮给我?好可爱呜呜呜……”
21计科2班 陈思蕊
在这个春天新冠疫情又一次爆发,我作为新时代青年义不容辞地报名成为了学校核酸检测志愿者,在这次志愿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不易和校退伍兵志愿者的认真与努力。在烈日炎炎下医护人员对全校师生进行了核酸检测,志愿者们计算人数和组织学生有序排队等。我在这次志愿活动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和通力合作,学会了变通以及听从指挥,这都将会成为我一生宝贵的财富。
21通信 谢斌
每天失联近8个小时、近10个人共用一部手机、消毒喷雾是唯一的清凉剂……而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我们身边的“大白”。疫情的残酷,从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离去。吾辈青年,当以青春之名,担吾辈之责。如今疫情形式严峻,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哪怕只是听从疫情防控要求不随意出门,哪怕只是在做抗原检测和核酸时不随意敷衍。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和顺致祥、幸福美满!”
21网络 陈沐阳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措手不及。全市快递停运,小区封闭,每天都有志愿者在楼下喊:“做核酸!做核酸!”最担心的就是没了外卖吃喝咋办,还好有小区居民自发团购的食品以及生活用品和全国各地支援的物资,这些“沉甸甸”的物资像冬日的暖阳,驱散了我内心的惶恐和不安,赋予了我们继续支撑下去的勇气和动力。“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我们不会被病毒打败,同心同力抗击疫情,就一定能通往最终的胜利。
21网络 程思博
一个月以来,我从新闻中了解到他们奔赴疫区的颇多感人事迹。其中张丽芬的抗议事迹最让我印象深刻。她是辛集市第一批奔赴石家庄参加核酸检测任务的医务人员。一月六号深夜,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的她,本可以回家奔丧,但她选择继续留在石家庄抗疫第一线。儿女情长,国家为重,张丽芳忍着悲痛说:“非常时期,原谅我不能尽孝。”在特殊时期失去至亲痛彻心扉,但她始终把抗疫工作放在第一位。擦干眼泪,回到岗位,便又成为一名战士。
21网络 刘雨辰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我们的大学生活打乱。封校,封寝,静态管理让本该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枯燥起来。但冷清的校园并没有浇灭同学们坚定的抗疫精神。每日的抗原自测和核酸检测也都有序的进行。学校充分保障物资充足,超市食堂秉持着高质量、
涨价的原则。同学们也积极的参与学校志愿者工作,第一时间奔赴抗疫一线。随处可见的“大白”,身穿志愿者服装的同学们已然成为校内最美丽的风景。相信只要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疫情终将结束。
21网络 杨柔
山川异域,日月同天。有一位在新西兰长大的荷兰人已在上海松江区东明花苑小区居住了13年,他叫罗江强。也正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老罗选择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在这场席卷全城的疫情中捍卫自己生活的地方。尽管交流上还存在障碍,他也从不退缩。他拿出了自家的手推车,帮助居民们配送物资、上门回收垃圾、协助核酸检测等等,小区里四处活跃着他的身影。作为“外援”,罗江强的付出得到了身边上海市民的肯定。内外齐心协力,不要让病毒太嚣张了,平安喜乐才是顶流,在抗疫者的面前,病毒不足为惧!让我们向抗疫志愿者致敬!
共克时艰
抗疫加油
我们一起努力
相信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