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在鑫华楼207举行全院教职工大会,回顾本学期工作,展望2025年学院发展。学校副校长、学院院长凌旭峰、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书记赵科、副院长吕博、助理时书剑、刘伟以及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
首先由学院领导班子总结本学期工作。首先,刘伟老师就招生、师资等方面作了详细汇报:本学期我院学生规模实现了稳步增长,目前在校生人数已达1420人,并有望于明年突破1500人的大关。随着学院对新教师的持续引进,本年度共有10名新教师加入我们的行列,为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工作,学院计划从明年起实施系统化、常态化的师资培训计划,邀请教学名师与学院管理层共同开展研讨与培训。针对当前学校的重点工作——独立学院转设评估,详细解读了相关要求,强调了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教育质量提升和长远发展问题。转设评估事关学校发展,每位教师都需配合工作,确保教学任务与相关材料符合评估标准。评估小组将在下学期初进行检查,责任到人,确保顺利通过。
接着,时书剑老师针对教学和考研两方面做了学期总结: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主要涵盖2024年教育部本科论文抽检、本科教学质量年报、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报送以及创新试点班报送。时老师着重指出,必须坚守规范性底线,通过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性管理和教学督导机制,将教学质量问题控制在最低限度。此外,考研与留学工作也取得丰硕成果:根据最新数据,今年我校毕业生中,国内研究生录取比例达到2.8%,留学比例达到7%,这一考研与留学总比例在全校中位居第一,远超国内985高校的平均留学率。从全员、全过程、全年级的“三全模式”推动考研工作的经验,并号召更多教师参与考研与留学指导,为学生未来发展助力。
在党建与学生工作方面,赵科书记总结了本年度的亮点成果,包括成功开展的三次党课讲座以及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计划。同时,学院志愿者团队在各类活动中表现卓越,赢得了团中央的高度赞誉。学院还重点推进学术规范化工作,强调毕业论文及试卷的规范性,力求在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上再上新台阶。
在比赛竞赛工作方面,李忠唐老师提出:本学期,人工智能学院坚持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学科发展的理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成果斐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更是学院教学成果、实践育人成效的有力见证。在
iCAN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AI 视觉检测设计挑战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吕博副院长对国际合作方面进行总结。本学期,学院首次派出机电专业10名学生赴法国进行短期留学,获得了良好的反馈与成果。国际合作事务离不开各位专业负责人及辅导员团队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同时强调学院将致力于提升学生出国交流的比例,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流程,以保障未来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高效成果。此外,学院计划于下学期初召开合作专业任课教师会议,优化国际合作与助教管理。
会议的第二项重要议程,是学院对过去一年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与鼓励。时书剑荣获考研工作优秀教师称号,丁成林因科研经费表现突出被评为科研标兵,王晓波获得学生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刘彩燕为国际合作工作优秀专业负责人。六位班导师因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卓越贡献和杰出表现,荣获了学院的特别表彰,他们分别是:徐云蛟、陆惠、刘彩燕、邵友林、丁成林和安文雅。
会议邀请两位年度优秀教师代表进行发言。科研标兵丁成林老师结合个人科研经验分享了如何通过合作申报课题、专利申报及学生参与提升科研成果的方式。他鼓励青年教师抓住科研激励政策的机会,不断尝试申报项目,为学院科研发展贡献力量。优秀班导师陆惠老师则从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角度出发,讲述了如何通过真诚沟通与指导帮助学生规划学业和职业发展目标。两位教师的发言为全体教职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发。
会议的最后,凌旭峰副校长在总结发言中,回顾了学院在推动产教融合方面的重要工作。他介绍了“234战略”的核心目标,即通过建设人工智能产教融合中心,打造机器人实训和产业基地及人工智能研究院两大实体,为学院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这一战略与苏州相城区实施的“234工作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通过创新协商议事活动,推动了数字人民币的全域化应用和数字化发展。同时,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234”人才培养方案也体现了产教融合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凌副校长强调,在少子化趋势的背景下,学院不会盲目扩招,而是通过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来提升竞争力。他诚挚地呼吁全体教师踊跃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并承诺学院将向有杰出贡献的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最后,凌副校长高瞻远瞩,为学院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通过深化教学评估机制、加大科研激励力度以及推广学生同伴学习模式等举措,全面推动学院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跃升。他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学和科研注入新的活力。凌副校长强调,未来学院将围绕“智能化、国际化”方向,持续优化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人才。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学院师生注入了新的动力。全体教职工将继续携手奋进,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为学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